治未病的理念

Health philosophy

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兵,不亦晚平”——《黄帝内经》

“治未病”思想源自《黄帝内经》,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“治未病”思想都极为重视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卷七十二中说:“上医医未病之病,中医医欲起之病,下医医已病之病。”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“未病”“欲起之病”“已病” 三种,即健康人、欲病之人(亚健康人)、患病人;医生也可以分为三等,“上医”,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生命的健康;“中医”,职能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;“下医”,职能是治疗疾病。这里把“治未病”的医生作为上等的医生。诚如《证治心传》所说:“欲求最上之道,莫妙于治其未病。”

太元堂的养生哲学就是立足于传统“治未病”的思想,归纳融合了“天人合一”的顺时养生 ;“淡泊清静”的精神养生 ;“谨和五味”的饮食养生; “气血以流通为贵”的运动养生 以及“仁者寿”的道德养生等中国传统养生观念,结合现代医学理念,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体质养生调理体系。


体质养生文化

Physical health culture

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《黄帝内经》里,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《内经》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,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。如《内经·灵枢》的《阴阳二十五人篇》和《通天篇》,就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。前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,结合人的肤色、体形、禀性、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,归纳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,再根据五音太少,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,气血多少的差异,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,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。

体质学说至今已存在数千年,充分说明其自身的实用性与科学性。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,从形态状态,生理功能、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,综合的、固有的一些特质表现,可以将现代国人分为九种体质类型,分别为平和体质、阳虚体质、阴虚体质、痰湿体质、湿热体质、气郁体质、气虚体质、血瘀体质和特禀体质,而且每一种体质,都有其所对应的身体状态和表现。太元堂古法体质养生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特征,来定义出个体所属的体质类型,从而针对性调理,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
体质系统调理

Physical system conditioning

现在很多养生机构所采用的养生方式大致分为穴位调理、经络调理和脏腑调理,其实穴位调理是“点”,经络调理是“线”,脏腑调理是“面”,这些调理方式会暂时性缓解不适,但是很难从整体上起到健康养生调理的作用。 

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特点就在于“整体观念”。有三因制宜,即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的经典理论,是指调养身体要根据季节、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调理方法。由于疾病的发生、发展与转归,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如时令气候、地理环境等,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,对疾病的影响更大。所以,在调理人体健康的时候,应该立足整体,根据人们的不同体质进行定制化、系统化的调理。与一般的点、线、面局部养生调理方式不同,太元堂所推行的体质养生调理是将每个人都当成完整而独立的个体,综合考虑每种亚健康状态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每个人体质的特殊性,因人而异地实施系统的调理方案。